央广网北京3月7日消息(记者 齐智颖)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
央广网记者注意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发展策略从去年的“积极培育”变为“发展壮大”,同时提出了安全健康发展和产能的监测预警。这对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发展有何意义?又给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带来了哪些发展机遇?
联合国人工智能高级别咨询机构专家组成员、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教授张凌寒表示:“相关政策的提出表明了国家对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的极大重视,将会为相关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并为其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与资源支撑。政策的加持展现了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光明前景,这将有效平衡安全与发展,有利于形成产业规模效应,促进上下游协同,既推进我国新兴产业竞争力快速提高,也助推未来产业抢占世界发展先机。”
发展策略从“孵化”迈向“腾飞”
除信创与人工智能两大主旋律与主题之外,本次政府工作报告在科技方面依然强调新质生产力、传统产业两大新旧生产力的协同发展。
快思慢想研究院院长、原商汤智能产业研究院创始院长田丰表示,经济产业可以分为三个梯队,金字塔的底座是传统产业,也是经济的基本盘,中间层是新兴产业,塔尖是未来产业。未来产业处于播种期的“孵化”阶段,新兴产业目前最重要的是规模化和量产。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而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措辞将“积极培育”变为“培育壮大”。
针对措辞变化,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认为:“这意味着政府对这些产业的发展目标更加明确,信心更加充足、期望也更高。同时也反映了在政策引导和支持下,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已从初步培育阶段,逐步进入到产业化发展新阶段。因此,也意味着未来政策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将通过更大规模的资源投入和更精准的政策扶持,推动这些产业实现跨越式增长,加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智能化所所长顾维玺提出措辞变化背后的三方面变化。一是产业发展阶段的转变。“积极培育”侧重于产业的起步和萌芽阶段,强调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孕育过程,重点在于激发产业的发展潜力和活力。而“培育壮大”意味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已经度过了初步的培育期,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开始进入规模扩张、实力增强的阶段。二是政策导向的升级。政策导向从单纯的扶持推动转向注重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竞争力提升。在“培育壮大”阶段,政策会更加聚焦于产业的规模化、集群化发展,以及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三是市场驱动的强化。“培育壮大”意味着产业发展将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从政策驱动为主逐步转向市场驱动为主。随着产业的发展,市场需求、市场竞争将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企业需要更加注重市场需求,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以适应市场竞争。
北京人工智能产业联盟元宇宙专委会主任颜阳认为,政府发展策略从“孵化”迈向“腾飞”,以新促新、以智促质,通过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与此同时,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将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纳入到了新质生产力的范畴。对此,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刘春生强调,这意味着政策不仅关注到技术的突破,更注重产业链的协同、生态的构建和经济的贡献。
此外,在提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同时,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了“安全健康发展”和“产能监测预警”。对此,刘春生表示,这其中也包含着风险防控意识,反映出对产业无序扩张的警惕,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
培育方式要分阶段、有梯度
刘春生认为,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意义重大。第一,这些产业可能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被定位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经济增长的新抓手和新的增长动力来源;第二,这些产业也是产业升级的突破口,通过技术创新来推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可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第三,这些产业也是国际竞争的重点领域,在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突破卡脖子的技术来争夺全球科技产业的主导权意义重大。
那么,又怎样才能将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培育壮大呢?
颜阳建议,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需从五方面入手。其一,政策支持,建立投入增长机制并统筹产业布局;其二,企业主导创新,梯度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推动以智促质的数字化转型;其三,产学研融合,强化人才双向流动与领军人才引领;其四,具有结构优化的创投基金、研发补助等长期投入;其五,拓展应用场景,开展示范行动促进规模化。
在政策制定层面,刘春生建议,要精准化政策供给,比如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等要出台专项的政策来建立未来产业的投入增长机制。
将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培育壮大需多维度助力科技企业发展。顾维玺建议:“强化研发支持与创新激励,设立专项研发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针对人工智能大模型、具身智能、商业航天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定向投入资金,支持科技企业开展研发项目。由国家牵头搭建产业协同创新平台、供需对接平台,组织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汇聚优秀应用案例,促进各方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
在人才培养方面,田轩建议,需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推进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建立多层次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海内外高端人才;同时,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提高对失败的容忍度,鼓励大胆尝试和创新,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从培育的方式来看,田丰建议,一定要分阶段、有梯度地培育,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独角兽、瞪羚企业以及专精特新中小型企业。
田丰举例建议,针对初创型的企业,给予初创型科研补贴;对于初具规模的独角兽、瞪羚企业,需要定点扶持,充分发挥产业聚集效应。在政策层面,要非常清晰当地不同产业链达到了怎样的成熟度,依据产业链成熟度给予政策补链、强链;从单一优势产业赛道拓宽到多元产业赛道投入,展现出两元的模式。
产业未来存巨大发展机遇
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从市场规模来看,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以具身智能为例,据《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预计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约53亿元,同比2024年实现翻倍增长;到2029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或将达到750亿元,将占世界总量的32.7%,位居世界第一。
顾维玺认为,这次政府工作报告将给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发展带来多方面机遇。一是相关产业主管部门将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市场需求增长进一步促进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三是我国始终坚定地走在科技自主创新的道路上,在众多前沿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技术创新为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不仅如此,田轩指出,此次政府工作报告将对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发展将起到关键推动作用。首先,政府报告明确了政策导向,为这些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将引导后续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增强企业信心和市场预期,激励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其次,报告提出的一系列具体措施将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将逐步落实,形成完善的产业生态,推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最后,政府报告的重视将提升社会关注度,吸引更多资本和人才涌入,形成强大的创新合力,延伸出更多产业链条和市场机会,共同促进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快速壮大。
刘春生表示,未来几年将迎来技术应用场景的爆发,一些产业会实现规模化的应用,相应的产业链投资也可能会增加,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可能会进入高速成长期,部分领域可能会实现技术性的突破。从中长期来看,可能会形成全球领先的数字产业集群,可能会形成技术来推动产业范式的整体变革。
此外,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尤其是和传统产业相融合,具有巨大的历史机遇。田丰认为,中国未来十年有三个大趋势:超大特大城市群的现代化城市治理;县域经济有非常庞大的基建容纳空间,制造业的消费会呈现梯度型的消费升级,以及基建快速填补空白;新一代“人机共智”智联网快速发展,未来十年人和AI之间、AI和AI之间、机器人和机器人之间会有巨大的发展机遇,很可能会超过人和人之间的通讯量。
颜阳总结道,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意义重大,能够推动经济增长与转型,引领科技创新突破,通过技术平权助力社会进步与民生改善,促进可持续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